首页

搜索 繁体

庚字卷 第一百零七节 熬一熬这帮家伙(1 / 2)

朝中的暗流涌动却没有影响到冯紫英,现在的他只想一门心思把事情做好。

论理永平府人口不算少,但是绝大多数劳动力都被捆绑在了土地上,要腾出足够的劳动力来启动永平府的大规模工业化和基础建设,难度很高。

但现在蒙古人的入侵却变相的给了冯紫英这样一个机会,数十万顺天府北部州县的流民涌入京畿附近,给顺天府带来很大的压力,即便是有朝廷赈济,一样困难重重,尤其是现在不是元熙年间财政还算健康的时候了。

从元熙三十五年之后朝廷的财力日渐脆弱,壬辰倭乱虽然已大周表面获胜结束,但是却沉重的打击了大周财政,某种意义上来说,元熙帝的主动逊位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撂挑子,实在是找不到更好的解决财政拮据难题,而又面临着六下江南的政治攻讦,才使得精疲力竭的元熙帝主动内禅让位。

这种财政困难的情形到永隆帝登基之后更是捉襟见肘,一直到开海之略后稍有好转,但是紧接着一连串的宁夏叛乱、建州女真崛起给辽东带来的巨大军事压力,现在又是播州之乱,又把稍有好转的财政给拖得快要垮了。

如果能够从顺天府的流民中引流几万劳动力过来,不但可以立即启动卢龙——抚宁——榆关的混凝土道路建设,而且还可以吸引一部分劳动力建设和服务日后会越来越繁忙的榆关港。

冯紫英甚至考虑如果条件成熟,整个永平府的迁安、卢龙和滦州三县州铁矿、冶铁、制铁、烧炭、水泥几大产业能够日益上规模,将滦州——卢龙,迁安——卢龙的道路一样按照标准修筑起来,也不是不可能。

当然前提是整个永平府的煤铁建材复合体产业规模达到相当高度,商人们觉得道路建成之后对于货物的运输更划算,更有利可图,才可能愿意继续投入支持。

如果一年后卢龙——抚宁——榆关的道路建成,那么这部分劳动力既可以考虑转入几大矿山、冶铁工场和制铁场、炭场和水泥厂去谋生,也可以让榆关港吸纳一部分,冯紫英相信到那个时候,这两三万劳动力消化掉不是问题,甚至可能还不够。

“紫英,朝廷来了旨意了,让我们准备接受两万多户密云、怀柔以及部分蓟州的流民,大概在二万二千户,接近九万人,估计会在一个多月里陆陆续续过来。”

朱志仁叹了一口气,捏着手中的公函,不无担心。

这是内阁通过通政司那边来的公文,这也就意味着没有商量余地。

当然这在之前冯紫英已经和他通过气了,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他朱志仁在永平府知府位置上最后一件政务,做好了也是政绩,做砸了,那就不好说了。

在会见了山陕商人的代表们之后,朱志仁稍微放下了一些心,有这帮财力雄厚的山陕商团做后盾,起码情况不会太糟糕,而且冯紫英也已经通过各种关系从山东和江南那边买粮买布,以便于应对流民的到来。

至于说铁锹、铁铲、锄头、镐头和板车这些器械物资,永平本地本身就是生产大户,自然不用担心,半个月之内就能准备齐备,而现在迁安、卢龙和榆关都已经建起了水泥厂,三家同时发力生产,足够满足整个道路建设需求而绰绰有余,还能有相当富余部分外销。

“府尊,放心吧,我已经和抚宁、卢龙县衙里边打了招呼,另外也和山海关那边也通了气,该准备的有些木料、草料、石炭、被褥等等物资,也都已经让商人们开始准备了,保证误不了事儿。”

冯紫英清楚朱志仁很担心流民过来出问题,冻死饿死疫情都是政治责任,你主动请战,现在人过来了却出了乱子,那朱志仁这个府尊就首当其冲跑不掉。

冯紫英内心也知道其实朱志仁不太赞同这个事儿,但是冯紫英一力推动,商人们也都来“拜会”了他,如果他还不懂这里边的奥妙,那就是不识时务了。

当然朱志仁也知道这种事情对永平府未来的发展肯定是极为有利的,看着现在日益红火的几大产业,还有草原上也开始出现的商队直接来这边,加上榆关港的繁荣,谁都清楚这股趋势是无法阻挡的。

有时候朱志仁都觉得冯紫英更像是知府,而自己不过是一个傀儡,每天负责在大堂上一坐,哼哈点头几下,就算是了事大吉。

不过他这个年龄和履历,到这个时候了,自然不会去和冯紫英争这些,他就想安安稳稳熬过这几个月进京,而商人们的孝敬也没有少他一分一文,自己也乐见其成。

唯一有些麻烦的就是本地士绅们现在有些眼红了,之前他们对山陕商人进来开矿建厂都是冷眼旁观,他们不是没见过开矿建铁厂,遵化那边那么好的条件都弄得现在举步维艰了,迁安也好,卢龙也好,条件并不比遵化好,而且无论是道路还是工艺以及外销渠道都是难题,所以本地士绅根本不看好。

但是等到佛山庄记带着大批匠人过来,再加上榆关港开埠通航,还有与兵部军器局合办的兵工工场建成投产,所有人都有些坐不住了。

所以当蒙古人入侵之时,本地士绅中不少人也是不无恶意的企盼着蒙古人能够给这些外地商人来一场大洗劫,最好彻底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